梁鸿鹰:阿克苏绿色奇迹是怎样铸就的
生活在南疆大地上的人们,从来不缺少故事。在无数的故事中,柯柯牙持续40年的绿化工程,格外引人注目。荒漠绿化主题报告文学《诗意栖居柯柯牙》的作者董明侠、钱建军在柯柯牙绿化工程涌现出的感人故事中捕捉灵感、发掘主题、获得力量,以新时代奋斗者、同行者、见证者的姿态,全景式再现了为柯柯牙绿化工程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一个个人物与故事。
阿克苏绿色奇迹是怎样铸就的
——董明侠、钱建军《诗意栖居柯柯牙》
梁鸿鹰
诗意栖居,生态宜居,是人类一代代孜孜以求的梦想,人类为在地球上求得生态宜居,千百年来不懈奋斗,前赴后继未曾有所停歇,但这些了不起的努力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有的已经被遗忘,有的成为口头的传说,有的则得益于各种机缘,被作家书写下来,有幸传之久远,晓之世人。在接触到董明侠、钱建军所著二十二万字的报告文学《诗意栖居柯柯牙》之前,我对阿克苏的认识仅停留于那里的香梨、大枣与核桃,而读了这本书,则了解到,我国新疆人民创造的阿克苏荒漠绿化业绩,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一道,同样是在时光的流转中创造的一部不平凡的史诗。
柯柯牙绿化工程航拍
这部作品由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度肯定新疆阿克苏荒漠绿化典型经验起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以阿克苏人民求生存、求发展和求生态的奋斗史为主线,系统反映了新疆阿克苏各族干部群众30余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接力奋斗,创造绿色屏障感天动地的奇迹。作品的意蕴饱满,真诚而丰富,全方位刻画阿克苏干部群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将荒漠变绿洲的愚公移山、众志成城的精神,写出了几代人植树造林的韧性精神,更写出了各族人民对祖国、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大爱,因为,没有深沉之爱,刻骨铭心之爱,就不可能创造出这样足以流芳百世的功德。
柯柯牙原始地貌
一幅几代人接力植树治沙的画卷,被两位作者为我们徐徐展。阿克苏地区的荒漠治理始于1985年5月,时任中共阿克苏地委书记颉富平面对风沙之害,毅然提出建设阿克苏东城柯柯牙防风林带的设想,由此拉开了阿克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30多年来,阿克苏人民凝聚力量、薪火相传,一年接着一年干,经历了不懈的努力,从最初种树1万亩到10万亩,再到115.3万亩,造就了“戈壁变绿洲、荒漠变果园”的生态奇迹,终于在昔日亘古荒原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谱写出一曲充满使命感和接续奋斗精神的人间交响曲。是阿克苏各族军民百折不挠、挖山不止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董明侠、钱建军两位作家,激励着她们全力以赴进入创作,排除万难接近真相。
造林开沟照片
他们花很长时间找到100多位对柯柯牙荒漠绿化做过贡献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没有辜负这些人对三十多年过往记忆的深情述说,历史,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创造出来的,今日的荣光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实干者以奋斗、奉献与牺牲换来的,作家借自己激奋而深沉的笔触,从珍贵的记忆,历史的烟尘中为我们探寻、拼接和勾画出一幅幅过目难忘的画面。而位于画面中央的人物之一就是军人出身领导干部,上世纪80年代担任阿克苏地委书记的颉富平。这位眼神坚定、信仰坚定,首倡荒漠治理的老共产党员,曾经目睹阿克苏地区持续15个小时的11级大风造成的巨大灾难,彼时大风所到之处飞沙走石,庄稼受损,幼苗夭折,无数树木和电线杆被刮倒,生活家园一片狼藉,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他曾在夜深人静之时,反复翻阅着阿克苏历年气候资料,研究这里的风沙成因,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他曾走进“白昼的黑夜中”,在沙尘暴第一现场亲身体验风沙的严酷,风沙如无数条鞭子般对自己狠狠抽打,感受每一股妖风对自己的“嘲讽”。最初植树失败后,他曾在阿克苏的大街小巷和城郊察看风灾情况,乘着无边的暗夜,来到树枯死的地方,看着那一棵棵失去生命迹象的树,心里除了无言的痛,还有深深的自责和反省。他知道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实事求是、稳扎稳打。这位书记不管对手有多么强大,绝不轻易认输,他不放弃,不退缩,迎难而上,迎头赶上,最终确定了建设宽幅林带生态体系的决策,依靠科学解决供水、树种、样板地、设计、修路等诸多问题,林业、水利、交通、城建协调携手,带领干部群众硬是走出了一条锁住风沙的绿色之路。
阿克苏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前(1986年)遥感影像图
作家们在作品中还以深深的敬意,塑造了另一位执着、睿智和顽强的奉献者毕可显的鲜活形象。毕可显在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号召的1956年,从山东泰安林校毕业,肩负优秀共青团员的荣光被分配到新疆工作,由遥远的山东到新疆阿克苏,从18岁开始植树,一干就是64年,春蚕吐丝,蜡烛成灰,矢志不移。老书记颉富平当年曾在毕可显精耕细作30年的实验林场看到,这位山东来的硬汉子从来就没有在办公室里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渡日子,而是甘愿扎在田间地头和苗圃,混一身泥亲近土地,亲近树木,他为检验水分和肥力,长时间用手抠地上的泥土,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明显比左手的手指粗得多、短得多,指甲变形变厚,像一个小铁锨。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为阿克苏荒漠绿化事业身体力行,他的人生无时已与植树造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只要有树可植有林可造,他就没有任何病痛,而一旦离开他所种植护佑的树木,他就浑身不自在,哪里都不舒服。作品还为我们刻画了柯柯牙绿化工程二期总指挥、原中共阿克苏地委书记康克俭,把新疆杨当作自己儿女的林业工人麦麦提依明·阿木提,以及把骨灰撒在柯柯牙林带的黄椿枫父母……一个个顶天立地人物形象,使这部作品让人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阿克苏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二十年(2006年)遥感影像图
这部系统回顾阿克苏荒漠绿化奇迹的纪实作品,在真实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之外,特别值得惊异和赞叹的,是其思想性和诗性。作者将阿克苏的生存、发展、生态之路放在我国西部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从我国历史上的西部、楼兰、塔里木、叶尔羌出发,从我国唐诗里西部的浩瀚无垠出发,带领人们重返曾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这片土地,最终来到由人民群众最终创造出无尽诗意的土地——阿克苏和柯柯牙。作品更以诗般的语言,营造出由风沙、黄昏、天地、长绒棉、云朵所形成的雄浑意境:“在这里的黄昏,天和地几乎混为一体。这是沙喜欢的感觉。当天和地混为一体的时候,沙的心,就阔大了。沙,有了一丝安慰:混沌不清的夜色里,在这里短暂隐匿,他不需要修饰自己。”“阿克苏,是沙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的长绒棉。很多人把阿克苏的长绒棉比做下凡的云朵,漫不经心的,空灵的,云朵。沙,不这么认为。阿克苏的长绒棉好像母亲,更像是从父亲紧握的拳头里生生挤出来的奶酪。”作者将风沙拟人化,通过与之对话,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作品还深入解读古今中外生存智慧,张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精髓,从而指出,源于农耕文明的“天人合一”,表明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在柯柯牙绿化工程以前,阿克苏人与风沙是一种对立关系,后来随着环境治理发生了变化,从一期开始的战天斗地,到二三期的合理利用,再到如今的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由“天人合一”,到“取用有节”,从“添绿”再到“生金”,增强了思想厚度,给人以深刻启示。
阿克苏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2019年遥感影像图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编辑:孟丽媛
复审:张中江
终审:张维特
●往期精选●
排版|巴特吃土
好书探,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